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百道編按】癌癥防治是健康中國的重要行動之一,也一直是兩會關注的重點話題,自3月5日兩會開幕以來,已有多位代表、委員針對癌癥防治陸續發聲。一項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平均每天有一萬兩千多人被新確診為癌癥,平均每分鐘就至少有八個人。江蘇鳳凰少年兒童出版社于2022年3月推出的長篇兒童小說《露天廚房》,聚焦與腫瘤醫院相鄰的一方小小的廚房,抒寫癌癥病患及其家屬的喜樂悲歡,給孩子帶來關于疾病和死亡、關于生命觀等的思考;用來自家庭、都市、時代和生命的愛,激發并滋養中國孩子的善良天性。
《露天廚房》
點擊圖書封面可直接購買
出版社:江蘇鳳凰少年兒童出版社
作者:荊凡
出版時間:2022年03月
兒童文學作家荊凡是湖南寧鄉人,現居北京,師從著名詩人張棗。《露天廚房》是她繼長篇小說《顏料坊的孩子》和《遙遠的彩虹班》后的又一力作。她的作品曾入選2018年度“中國好書”、第三屆京東文學獎五強,并獲2018年冰心兒童圖書獎、浙江省第十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
荊凡透露,自己從小就害怕死亡。她小時候生活在鄉下,有一次去找一個小伙伴玩,貿然闖入他家,正好撞上他奶奶臨終。當天,老奶奶去世了。晚上,葬禮的喧囂聲聲入耳,讓她無比恐懼。“因為害怕死亡,我也害怕重大的疾病,害怕親友的離開……我深知,疾病和死亡是我們每個人都無法躲過的命題。”
作為個體的我們,應該如何用自己的力量從對死亡和疾病的恐懼中突圍呢?有什么是可以在愛里創造,同時也在創造里獲得愛的呢?荊凡想到了文學,想到了寫作。她篤信文學可以讓我們創造時光,創造愛,創造世界,篤信這樣的創造可以連接人心,超越生死,可以從命運的千瘡百孔中折射出如鉆石般閃耀著的真、善、美。
一個偶然的機會,荊凡看到了關于江西省腫瘤醫院旁邊一家愛心廚房的報道,深受感動。后來她發現,在鄭州等城市,也有著同樣的“抗癌廚房”。她決定以此為背景,構思一個故事。湊巧的是,當這樣一個創作想法闖入她的腦海之后,她讀到了一段話:“如果你緩緩把手舉起來,舉到頂,再突然張開五指,那恭喜你,你剛剛給自己放了一個煙火,一次最多放兩個。可你知道嗎?如果你緩緩把手伸過來,牽住我,那么在我心里,是煙火千千萬萬朵。”這帶著輕盈的詩性浪漫穿越時光的文字,讓荊凡真切地相信愛與創造有著抵御時間和死亡的無邊力量,她也把它化作一個情節,和她對生死的理解一起加入了《露天廚房》這個故事里。
因為關乎生死,所以《露天廚房》努力將露天廚房和腫瘤醫院這兩個有著緊密關聯的特殊空間作為生與死的兩種象征,作為兩根坐標軸,嘗試構筑和發展一個兼具寫實和寫意特色的故事空間。
因為關乎生死,這個故事天然顯得有些沉重,而故事里的日常、愛和兒童性本身可能是需要表達得很輕盈的,二者之間的張力就像自行車的鏈條,需要騎車人根據路況和其他因素在緊張和松弛之間轉換,否則無法順暢行進。幸運的是,因為知道不容易,荊凡在創作的時候索性采用了比較放松的“游戲”心態,也告訴自己要順勢而為,所以,在輕和重的拉鋸較量中,她得以趕走恐懼。
《露天廚房》用11歲女孩夏子的視角,講述了圍繞在一個“抗癌廚房”周圍的感人故事。夏子的爺爺奶奶在腫瘤醫院旁邊的一條巷子里經營早點店,一次偶然,一位婦人借用鍋灶給生病的孩子做飯,從此,一個充斥著煙火和人聲的露天廚房就在小巷里慢慢成形,無數病人及其家屬從這方小天地里獲得慰藉和溫暖。也是腫瘤患者的爺爺臨終時定下兩條規矩,一是病人家屬來廚房做飯不能收錢;二是露天廚房的爐火不能熄滅。夏子善良的父母一直秉持和堅守著這兩條規矩。
“巷子三米多寬,大概三十米長,由一棟居民樓和一道圍墻相擁而成,也是另外一棟樓的出口。夏子家的早點店就在這棟樓的一層。這間早點店同樣年代久遠——夏子的爺爺奶奶去世前就經營著,后來才由父母接管。店鋪很小,只有兩米來寬,緊湊地擺著服務了很多年的蒸籠、炸鍋和其他用具。每天早上,這里都熱氣騰騰的:蒸餃和包子像小女孩的臉一樣惹人愛,表面波瀾不驚的粥內心火熱一團,油條在熱油里舒展、翻滾……
“在這早點店之外,就是夏子家的露天廚房。
“巷子原本是不可以做廚房的,不過,它還是成了一個廚房。兩邊一字排開的十幾張桌子是用來備餐的,有新有舊,高高低低的,顏色、樣式也各不相同:有的似乎是傳了幾代人的,用得包了漿;有的桌腿上還補著加固木條;有的曾經是電腦桌;還有的上面不知道被哪個淘氣的孩子刻了字……在各色桌子的旁邊,立著一個個煤爐。大部分爐身都舊得有些生銹了,也有一兩個簇新的,大概剛添置不久,還像個新來的插班生一樣,和周邊的一切格格不入。那爐里的煤球,一天的大部分時間都吐著紅舌頭,沒人用的時候下面的爐門關上,只留一絲縫,上面坐著水壺。在離早點店門最近的桌子邊,放著兩個三層的鐵架子:一個底層摞著十來個湯鍋和十來個炒鍋,中層放著兩摞砧板,大概有十幾塊,最上面一層則擺滿了調料;另一個上面放滿了各種高壓鍋、砂鍋。架子旁邊地上的鐵桶里,還放著一排切菜的刀,刀的把手一個個油光發亮……
“夏子和冬子都喜歡這個露天廚房,一到周末或者節假日,兩個人就會手拉著手趕過來。”
夏子姐妹小小年紀便被祖輩和父輩的善舉耳濡目染,也在與月芽兒、秦大爺夫婦、茉莉姐姐、小雨點、白露媽媽等癌癥病人和家屬這一特殊的苦難群體,以及以任醫生為代表的醫護人員的相處中感悟到良善、仁愛、勇敢、剛毅、相濡以沫等珍貴的精神品質,獲得了深刻的生命教育。
作品從兩個廚房寫起,從家里的廚房寫到露天廚房,再牽出借用這里做飯的腫瘤醫院癌癥患者及其家屬,這樣的敘述暗含深刻的寓意。江蘇省作家協會原副主席汪政表示,本書通過對多種癌癥病人的描寫,讓讀者清楚看到疾病對生命的摧殘和人們對生命的珍惜,將大愛融入到小說的情節中,而當下的孩子正需要這樣的逆境教育、生命教育。小說通過病患及其家屬對抗病魔并重拾信念、醫護人員和周圍愛心人士的守望相助這樣的一段段故事,營造有利于兒童心靈成長的愛的氛圍:人間有愛,病人有愛,親情有愛,童心有愛,社會有愛。作品人物眾多且性格多樣,故事起伏跌宕,體現出結構復雜性和故事多樣性的魅力。
這是一個與腫瘤醫院、與病人和病痛、與死亡和離去有關的故事,但看完整本書,我們會發現,故事的基調并不悲觀,而是寓希望于苦難中,化悲傷為勇氣,具有撫慰心靈的醇厚而溫暖的“味道”。這是為什么呢?有讀者談到,這大概是因為三個原因。
一是因為愛。露天廚房其實就是“愛心廚房”,在這里可以看到親子之間、夫妻之間、朋友之間、醫患之間、陌生人之間的相互鼓勵、愛護與扶持。爺爺定下的兩條規矩:“病人家屬來廚房做飯不能收錢”象征著愛的無私付出,“露天廚房的爐火不能熄滅”象征著愛的不斷傳遞,小廚房里的大愛心閃耀著人性的光輝,照亮了生命中的幽暗之路,讓人有不斷前行的勇氣。
二是因為美。這部小說的一個突出亮點是作家一如既往地用優美的語言表達了童心之美。童心是天真爛漫的,是純凈善良的,也是無憂無慮的。夏子、冬子、月芽兒、袁源、小雨點……小說中的這些孩子個個活靈活現,將童心之美呈現得淋漓盡致。美的語言和場景也在書中隨處可見,它喚醒我們的童心,讓我們的心像孩子一樣簡單、快樂、容易滿足,感覺磨難、疾病等也不過像是一個游戲,不那么令人恐懼和讓人沉重了。
三是因為煙火味。作家在小說中反復描寫了煙火味和美食,不論是清晨還是深夜,露天廚房里總是熱氣騰騰,蒸餃、包子、油燜大蝦、四喜丸子、苦瓜炒雞蛋、清炒紅莧菜……出入露天廚房的病人家屬總是變著法兒做出病人愛吃的美食。有煙火的地方就有溫暖,有美食的地方就有生機,煙火和美食里其實飽含著家和親情的味道。荊凡將露天廚房和腫瘤醫院放在一起是非常巧妙的設計,一個象征著生,一個象征著死,在這生死之間,人們用爐火燃起希望,用美食抵御悲傷,用煙火味讓人深信人間值得。
“一爐永不熄滅的爐火不僅滿足了患者的口腹之欲,也激發起他們對生的渴望,感悟到生命的美好,給他們帶來社會的關愛、溫暖與力量。露天廚房的爐火已經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爐火,而是人世間一道溫暖亮麗的風景,是生命之光,也是這部小說最溫暖最鮮明的底色。”鳳凰傳媒編委會成員、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原總編輯汪修榮說道。
荊凡表示,“如果你從這個故事里讀到了我們在這個時代面對困境時的不幸和希望,看到了綿密的命運之網中透出的光芒,獲得了哪怕些許的感動、溫暖和啟示,抑或是開始了關于生活、生死、生命真相和智慧的思考,這不是來自我,而是來自那些在平凡的現實生活中創造奇跡的人們,盡管這個故事與他們的真實生活有一定的距離。”
那些創辦“抗癌廚房”的人,那些和疾病頑強斗爭的普通人,那些有著無私大愛的醫護人員……是他們最珍貴的善意和愛,他們對苦難的堅韌態度、對生命的尊重與執著堅守,在時空長河里閃耀如光,而這光芒指引荊凡創作出了這個故事,也滋養和照亮了我們所有人。
(本文除了用江蘇鳳凰少年兒童出版社提供的資料外,還參考生命教育網的文章《小廚房里的大愛心——讀荊凡新作<露天廚房>》,作者曹專。)
作者:劉瑞麗
編輯:道之
終審:令嘉
來源:百道網
北京百道世紀網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及其平行公司北京百道世紀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下屬的網絡媒體平臺百道網、百道網微信、幫書店微信,以及百道學習APP和小程序等平臺上發布的文章,版權屬于北京百道世紀網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所有,或北京百道世紀網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與著作權人共同擁有,嚴禁轉載。任何紙媒、網媒或社交媒體需要發布或轉載,請與版權專員聯系(service@bookdao.biz),獲得授權后,方可轉載。對于任何未經授權的轉載,我們將依法追究其侵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