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百道編按】央視開年大戲《人世間》一經播出,就成為熱議與好評層見疊出的聚焦對象,迪士尼公司已經購買了該劇的海外版權。這部蜚聲中外的良心好劇改編自著名作家梁曉聲創作的同名作品,以平民周家的生活為線索,展現了中國社會近五十年的發展變遷。該書榮獲第十屆茅盾文學獎。
《我那些成長的煩惱》
點擊圖書封面可直接購買
出版社:山東教育出版社
作者:梁曉聲 著
出版時間:2021年07月
由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我那些成長的煩惱》,是梁曉聲首度回憶自己的少年時代寫就的長篇自傳體小說。在這部堪稱青少年版《人世間》的作品中,梁曉聲以親切樸實的文字娓娓道來這樣一個道理:成長是一個不斷自我糾錯的過程,也是一個逐漸明白責任的過程,而這一過程,離不開親情、友情等種種愛的支撐。近日,百道網專訪本書責編周易之,聽她講述這部作品如何帶領小讀者重回舊時光,在經歷種種生活磨難中發現人世間的美與好。
梁曉聲在當代文壇的分量不言而喻。他在一如既往關注“人世間”的同時,也將創作范圍延展到了兒童文學領域,并致力于少年兒童的閱讀推廣。事實上,《我那些成長的煩惱》并非山東教育出版社與梁曉聲的首次合作,這段強強聯手的淵源還要追溯到2018年。
著名作家 梁曉聲
周易之介紹到,那時,梁曉聲作為“山東全民閱讀形象大使”來參加在山東書城舉辦的“新時代?新悅讀——2018齊魯閱讀季”。在會上,梁曉聲表示,自己特別關注少年兒童的閱讀,也密切關注市場上童書的出版情況,發現許多童書描寫的都是當下兒童的現實情況,缺乏指導和教育作用,決定結合自己少年時期的閱讀經驗以及自己多年的創作經歷,投身兒童文學創作。山東教育出版社始終以服務教育為根本任務,這一點與梁曉聲的創作理念高度契合,雙方遂即展開合作。
2019年7月,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梁曉聲的首部童書作品“梁曉聲童話”。五冊圖書中不僅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更是將對孩子的品格塑造、思辨能力提升融入其中,深藏了梁曉聲對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深切關懷。
《梁曉聲童話·第一、二輯(共10冊)》
點擊圖書封面可直接購買
出版社:山東教育出版社
作者:梁曉聲
出版時間:2020年01月
周易之表示,在“梁曉聲童話”的策劃與出版過程中,編輯們閱讀了大量梁曉聲的作品,并與其多次交流。“越與梁老師接觸,對他的認識也就越深,越能感受到他的少年時代是一個非常值得書寫、非常值得被人知曉的。”因此,山東教育出版社提議梁曉聲創作一部以童年為背景、以自己為主角的長篇少年成長小說,《我那些成長的煩惱》由此誕生。梁曉聲也在書中戲稱:“這本書是出版社給我的任務。”
作為該書的首批讀者,三位責編在拿到稿件的第一天晚上,一口氣讀完已是凌晨,卻難掩興奮,迫不及待地交流彼此的閱讀感受。周易之透露到,之所以這部作品能夠令人如此著迷,是因為每個人都可以在其中看到自己的成長經歷,這種極具感染力的文字使人動情,溺于共情。
《我那些成長的煩惱》以自傳體的形式,從一個少年的視角,以成長為軸,接續出一個又一個平凡而動人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又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故事,更給人以曾經親歷的代入感。成長是每一個人所必定經歷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故事。這本書如同老友久別,話談當年,親切、真實,酣暢淋漓而又余味無窮。
梁曉聲的“成長的煩惱”是什么呢?從搬離舊屋到修補新家,從親子團圓的溫馨到考學路上的跌宕,不停的日子如同孩子的衣角,瑣碎不清,拉扯不斷;或者拉地瓜、或者撿煤渣,窘迫是生命給予的考驗,未來在破曉之后會發光,總有希望……平凡的是日子,不平凡的是成長中的那些煩惱。
正如梁曉聲在自序中的這段話所言:不論貧窮還是病患,不論缺煤還是少糧,不論家在這里還是那里,只要一家人相親相愛,困難總是會被克服的。而只要我們對別人的幫助深懷感激,就會有更多熱心的人愿意幫助我們。
苦難是成長的財富,但是寫給青少年兒童的書又不適合書寫太多苦難。所以,這本書如何把握“苦”的程度呢?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湯素蘭這樣評價本書:梁曉聲老師用平實而節制的語言與回顧式的敘事方式講述這個充滿苦難的故事。他不煽情,不渲染,不夸張,也不放任自己的情感。作者敘述的語調平緩,猶如人生的溪流已入深潭,深潭下面是那些難以忘懷的童年舊事,但深潭上面已然波瀾不驚。作者雖然把我們帶回那個時代,和主人公一起經歷種種生活的磨難,卻絕不展示苦難,不以苦難為書寫目的,而是通過苦難發現人世間的美與好。所以,作品為我們展開了成長環境的逼仄與困苦,更寫了鄰里之間的相互扶助,寫了老師對自己的愛護、寬容,寫了當年素不相識的林予老師對他們母子三人的理解,寫了走最長的路去看望的那個鄉村醫生,人家主治顛癇,而“我”的母親誤以為他會治精神病,但老醫生不僅給了藥,還囑咐護士不要收錢。
書中借由一個面對眾多苦難的孩子的倔強成長,向小讀者傳遞著“這個世界依然充滿希望與信任”的核心立意。苦難不只是接踵而至的生活難題,而是在戰勝苦難中,培養出樂觀的生活態度,磨礪出從容應對的心智。
在這本書中,梁曉聲不僅呈現了人世間的溫暖,也為小讀者提供了更為別樣豐富的閱讀體驗,這是一段與當今孩子的生活相去甚遠的經歷。那么,這本書是如何實現讓孩子讀懂并有所共情的呢?
周易之解釋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梁曉聲的童年與當下小讀者的童年,在直接經歷上雖千差萬別,但毋庸諱言的是,人世間共同的真實與美好是亙古不變的。例如,書中寫到“我”和同學劉樹起推著平板車去拉地瓜。一路上雖然又冷又累,車壞了,手套也丟了,天氣寒冷光著手抓住車把手就會被凍在車把上,但最后“我們”還是高興地唱著歌拉回了地瓜。“板車拉地瓜”“憑票領取地瓜”的情景在當下已難得一見,可它背后的付出(拉板車)、堅忍(受寒風)、喜悅(得贊許)等等,卻使得每一代人讀來倍感親切。此外,協作(刷墻、賣豆腐)、擔當(護送兄長、求醫)等品質也隨著書中故事的徐徐展開而潛移默化地使小讀者有所感悟。
“梁曉聲先生真實質樸的文風,和他在遣詞造句上的雕琢,為讀者朋友們重啟了一扇明窗。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梁曉聲先生是在為當下的少年兒童打造一個書中的‘真實世界’。”正如周易之所說,《我那些成長的煩惱》中的人物與故事看似一筆帶過般自然,實則有血有肉,小讀者會不由得關心他們的命運,并在其中尋找到自己的成長印記。
《我那些成長的煩惱》是青少年版《人世間》,書中很多人物就是《人世間》的原型。例如,在第68頁中就有這樣的描寫:“四十幾年后,我創作《人世間》,陳大娘的樣子一次次浮現在眼前,于是《人世間》中有了一個人物是鄭娟她媽。”梁曉聲也曾提及,書中的很多人物都使用了真實姓名,以示感激。
與書中質樸無華的故事相輔相成的則是由新銳插畫師個桂圓所創作的精美插畫。周易之介紹到,在細致研究文本和多次討論的基礎上,山東教育出版社決議由個桂圓擔任圖書插圖繪者,一方面由于個桂圓善于表現日常生活中的細節,另一方面是她的繪畫風格與當下小讀者的喜好較為貼切。個桂圓讀完稿件后說到,這本書令她產生了極大的共鳴,哭了很多天,仿佛終于為她的少年時代畫上句號。
起初,這本書的插圖選定以水彩上色,但是經過多次商量后,個桂圓與責編們一致認為,只有厚重的顏料才能凸顯書中描繪的這些困難,所以最后決定采用丙烯、水粉和綜合材料拼貼等多種方式混合的上色方式。比如,在繪制家中的場景時,由于文中有大量關于家中墻體斑駁的描寫,為了突出這種斑駁的質感,個桂圓在丙烯顏料里混入了一些石英砂,較粗的顆粒實現了預期的效果。
另外,插畫除了表現出文中的苦難,山東教育出版社更希望能傳達出作品中的愛與希望。與個桂圓商量后,挑選了幾張圖,在圖片中加入“光”的元素,例如夜晚透過玻璃照到床頭的月光、路燈的光、遠處人家的燈火等,寓意總有希望的光穿透黑暗照亮成長之路。
山東教育出版社與梁曉聲的強強聯手仍在繼續。對于《我那些成長的煩惱》,小讀者還可以通過觀看視頻了解到梁曉聲創作本書的心路歷程。更為值得期待的是,4月,山東教育出版社將推出梁曉聲新作“梁曉聲親子半小時美繪本”,包括《花花和它的花兒》《一天上午的聲音》《小海燕歷險》《草上飛的故事》《葵花王子》。這是梁曉聲專為3-6歲學齡前兒童創作的美育圖畫書。在書中,他借助小貓咪、小兔子、小海燕、小青蛙和小烏龜等小動物,告訴孩子們做事情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要勇于邁出第一步,方能成為更好的自己;樂于助人也能得到他人幫助……每一本都是一個獨立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能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影子。梁曉聲也借此傳達自己寓教于樂的理念,傳遞有關成長的教育意義,從而在孩子們的心底鑄造善性的本能,為兒童的人生刷上燦爛的底色。
作者:王冉
編輯:道之
終審:令嘉
來源:百道網
北京百道世紀網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及其平行公司北京百道世紀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下屬的網絡媒體平臺百道網、百道網微信、幫書店微信,以及百道學習APP和小程序等平臺上發布的文章,版權屬于北京百道世紀網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所有,或北京百道世紀網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與著作權人共同擁有,嚴禁轉載。任何紙媒、網媒或社交媒體需要發布或轉載,請與版權專員聯系(service@bookdao.biz),獲得授權后,方可轉載。對于任何未經授權的轉載,我們將依法追究其侵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