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百道編按】《天露灣》是魯迅文學獎獲得者、湖北作家陳應松的最新長篇小說,獲得了湖北省公益學術著作出版專項資金資助,本書于2022年1月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后,產生了極大反響。入選“文學好書榜”2022年2月榜單、“文藝聯合書單”2022年4月榜單、《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22年3月優秀暢銷書榜、2022年3月“中國好書”榜、《中國出版傳媒商報》2022年度第一季度影響力圖書等。本書以改革開放四十年為時代背景,抒寫了江漢平原的農民通過奮斗實現脫貧致富的漫長而艱苦的創業史,全景再現了中國當代鄉村的巨大變革歷程。陳應松的家鄉湖北省荊州市公安縣,被稱為“江南葡萄第一縣”,《天露灣》這部圍繞家鄉葡萄產業展開的當代鄉土小說中,蘊含了作者對家鄉、對土地、對農業深切的謳歌與贊美。
《天露灣》作者 陳應松
《天露灣》的靈感來自陳應松的家鄉,也來自他的生活,特別是農村生活。陳應松已經在城市生活了四十余年,他記憶中的鄉村,就是那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土坯房,泥巴路,臉朝黃土背朝青天的、無休無止的勞作。挑糞、挖溝、鋤草、插秧、割麥、揚場、堆垛、推車,沒有一樣不是繁重的苦力。“多年前我們感嘆過,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
三農問題困擾著當地農民,幾十年,中央一號文件總是關于農業的。農業為本,本固邦寧。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彈指一揮間,農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公安縣地處江漢平原,長江南岸,是荊江分洪區。這里的農耕文明異常發達,千百年來,耕種的是五谷雜糧,稻麥黍稷。“長江以南是不適宜種植葡萄的”,教科書這樣說,幾千年沒有人嘗試,陳應松甚至到青年時代還不知葡萄為何物。但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有幾個農民嘗試種葡萄,打破了長江以南不適合種葡萄的斷言,改寫了教科書,鍛造了一個田野和土地的奇跡與神話。每當夏天,田野上果實累累,萬紫千紅,葡萄大棚一望無邊,很令人著迷和感動。
2009年,陳應松在荊州掛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他突然看到,幾乎一夜之間農村已經實現了機械化,農民再也不需要鋤頭鐮刀和耕牛了,不需要除草,也不需要插秧割谷,一切交給了機械。這里擁有了最先進的設施大棚,最醇香的葡萄美酒,最淳樸的鄉黨,最可愛的葡農……葡萄成為陳應松家鄉一個新興的農業產業,就靠了那些農民在田壟間精心虔誠地鼓搗與蒔弄,現在卻是水肥一體化、全電腦控制的栽培管理,是設備先進的葡萄酒莊,是一年一度葡萄節的狂歡,是田野品酒會的浪漫與豪情,是熱氣騰騰富裕的生活。
“我的生命被稻浪喂養,現在我被葡萄滋潤。在谷粒的軟糯和漿果的甜蜜之間,我經過了漫長的年月,無法料到,有一天,那曾經粗糲深重、沉默寡言的土地是一塊流蜜之地。天降的甜蜜,是勞動和智慧的恩賜與傳奇。”陳應松在《后記》中這樣寫道。
這時候起,陳應松開始在公安縣采訪,結識了那里的老鄉,隨著積累的資料逐漸增加,他慢慢有了寫一個長篇的打算。2018年,國家授予湖北荊州市公安縣“江南葡萄第一縣”的稱號,這里有十多萬畝葡萄,五六十個品種。2019年,陳應松開始進行田野調查。2020年疫情期間,他動筆創作,花兩年時間寫出了《天露灣》。
陳應松表示,他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想記錄湖北江漢平原這四十年來改革開放的歷史,葡萄產業從無到有發展的歷程。“葡萄只是一個背景,我就是想寫一群農民,寫兩代農民,他們對土地的感情,他們奮勇拼搏,脫貧致富,可歌可泣的命運。”
陳應松是一位創作力極為旺盛的作家,他在二十多年間筆耕不戳,不斷推出新作。《天露灣》是在他自身創作脈絡中非常獨特和重要的一部作品。陳應松通過寫神農架系列小說在文壇立足,他過去的小說作品往往比較沉重,或多或少帶有批判現實主義的特點,并且以神秘、神奇和魔幻為讀者所熟悉。但是,《天露灣》是他對家鄉的農民懷著崇敬和感激的心情所寫,沒有那些神秘、魔幻,是以純粹的、不走樣的現實主義手法創作的。
從故事背景來說,過去陳應松寫的多是高寒山區的貧困生活,這次他寫的是富庶的平原水鄉生活,小說的色彩和調子與過去完全不同。陳應松過去從沒有寫過這種時間跨度三四十年的小說,這需要一定的掌控技巧。同時,這也是一部他真正正面書寫農民形象和農村改革的小說,在內容上完全口語化、生活化、地域化,力戒知識分子腔和小說翻譯腔;著力刻畫人物,爭取讓小說中的幾十個人物各有性格,栩栩如生。
在田野調查過程中,農民的聰明才智和開闊的視野給陳應松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他不由刮目相看,肅然起敬。“農村在這個時代究竟發生了什么?為什么這個時代能給他們提供這樣廣闊的施展身手的天地,激發起他們的聰明才智?葡萄種植中包含了許多農業高科技,但我們的農民掌握了。中國的農民,已經不再是農耕時代的人,他們親手結束了農耕時代,開啟了農業現代的大門。”陳應松說。
在采訪了眾多農民后,陳應松發現每一個人都有他們自己獨特的故事,他也把這些故事放到小說中的人物中去了。例如,有的葡農把葡萄當做一種田野藝術來經營,葡萄的枝條非常漂亮,像藝術品一樣。樹型、穗型、果型幾乎一模一樣,像一個模子里出來的,令人驚嘆。他們高呼,“農業就是大地的藝術”。有的葡農,緊緊盯著國外最先進的葡萄種植技術。還有的農民把一個葡萄的產業做得非常之大,非常豐富。有的將葡萄賣出一百二十塊錢一斤,有的將葡萄一顆顆剪下來賣,也賣出高價。還有一個回鄉種葡萄的年輕人,中國農業大學碩士畢業后返鄉,他種的生態葡萄與眾不同,有相當的土地情懷。這樣的事情都令人驚訝和感動。
小說雖然是虛構,但陳應松不喜歡虛構,他透露,《天露灣》中的眾多人物群像每一個人物都有原型。他認為,把所有的原型和他們的特質放進一個主人公或者兩個主人公身上,這是一個作家的綜合能力、表現能力和塑造能力。
《天露灣》中,陳應松個人最喜歡的主人公是叫金甜甜的女孩,她任性、單純、可愛、善良、美麗,卻命運多舛。她的命運可能代表了那一代農村的獨生子女的命運。因為自己的父親摔斷了腿,需要換關節,她放棄了高考,一個人到外面去打工掙錢為父親治病。她碰上了好的老板,結果卻在長江中遭受了船難,差一點失去了生命。她離不開救他的恩人,也就是公司老總喬漢橋,然后兩人結婚。但是這位沒有生育能力的老板良心發現,不想耽誤她,希望她離開自己。金甜甜已經離不開他了。最后她就這樣硬生生地被這位丈夫和老板強行攆走,離開了武漢,無家可歸,重回自己的家鄉,最后與自己兒時的好友、青梅竹馬的同學走到一起,再進行創業,種植葡萄,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特別是在最后,金甜甜把曾經的婆婆接到她的葡萄園來養老,這個劇情也就完成了對這個女孩,這個主人公的塑造。陳應松認為這種塑造是成功的,他本人“也在寫作中為她流了不少淚”。
“謳歌土地,贊美農民”,對于《天露灣》的創作,陳應松用這八個字來總結自己的心情。他表示,“我熱愛農民和土地,我希望把這種心情比較準確地、全面地、直接地傳導給讀者。通過這個小說的寫作,我有了一個傾訴的對象和通道,所以寫作真的是充滿快樂的一件事。”“我想告訴大家,農民在我們這個時代,的確是最偉大的人。”“希望大家能在我這部小說中,看到每一個具有傳奇性的農民的故事。”
《天露灣》講了這樣的故事:在荊州長江南岸天露湖邊天露灣村,共產黨員、村支書洪家勝父子和鄉村能人金滿倉父女兩家人兩輩人經過共同努力,克服重重困難,創造了江南地區種植葡萄的奇跡,并大力發展葡萄產業,從而帶領鄉親們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實現了共同富裕。
這部小說刻畫了眾多栩栩如生的農民形象,描繪了農民互相扶持、同甘共苦、改變命運的感人故事,謳歌了中國農民在中國共產黨的指引下,在勤勞致富奔小康的艱難路途上所展現出的偉大的創造力和開拓精神。小說語言靈動而富有生氣,將荊江流域人民古樸的道德風尚、生活習俗、地域文化真實而細膩地演繹出來,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這是一部用情用心把握時代脈動,唱響時代主旋律的現實主義力作。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李敬澤指出,《天露灣》是陳應松帶給文壇的驚喜。整部小說對陳應松而言是“再故鄉化”——再回故鄉、重新認識故鄉的旅程。對于中國很多作家而言,大部分作家都曾經有一個故鄉,現在面對的是“再故鄉化”。盡管我們時不時回去看看,但我們所認識的故鄉、記憶中的故鄉,無論是外在面貌還是內在機理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我們一定程度上都變成了故鄉的異鄉人,必須重新嵌入故鄉。“重新嵌入故鄉這件事,給了我們一種機會,讓我們不僅是在日常經驗的水平上,而且在歷史巨變的跨度上去認識故鄉和把握故鄉。而《天露灣》在這方面給出了重要的方法論的啟示。”
李敬澤還表示,《天露灣》不僅是一個有意思的文學文本,一定程度上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人類學和社會學文本。現在的中國作家寫農村巨變時常常面臨困難,其實是因為無法找到恰當的視角與方式去介入主題。《天露灣》所包含和浸潤的社會學、人類學的視角,以及社會學、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方式,是人們面對迅猛變化的當下時特別需要的,即便是文學領域也非常需要。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白燁談到,《天露灣》以近四十年來的時代變遷為背景,聚焦江漢平原,寫出了當代中國鄉村從貧困到溫飽、從溫飽到致富的深刻演變。小說中對鄧小平“南方談話”在當地產生的深刻影響的描寫,使這部作品有了精神的魅力、思想的高度。作品描繪的金滿倉等先進農民的人物群像,展現了老一代新一代農民身上重情尚義、家國情懷的優秀品質。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孟繁華認為,《天露灣》最難能可貴的是獲得了歷史邏輯和倫理邏輯的一致性。作品最精彩的是對天露灣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喜怒哀樂的描寫,陳應松寫出了天露灣的“人世間”。陳應松熟知鄉村生活,并將創作貫穿了中國當代鄉村歷史,這是對中國文壇的極大貢獻。
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義國表示,作為聞名全國的湖北作家,陳應松一直以來都熱忱書寫家鄉、故土,“神農架系列”奠定了他的文壇地位,《天露灣》再次書寫江漢平原的綠水青山與人民力量。湖北是陳應松的文學世界,而陳應松的書寫則讓湖北成為中國文學版圖上的重要組成部分。“《天露灣》以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為時代背景,抒寫了江漢平原的農民通過奮斗實現脫貧致富的漫長而艱苦的創業史,全景再現了中國當代鄉村的巨大變革歷程。這正是對習近平主席在中國作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所講的,文藝要‘熱忱描繪新時代新征程的恢宏氣象’‘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的自覺呼應。”
作者:劉瑞麗
編輯:道之
終審:令嘉
來源:百道網
北京百道世紀網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及其平行公司北京百道世紀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下屬的網絡媒體平臺百道網、百道網微信、幫書店微信,以及百道學習APP和小程序等平臺上發布的文章,版權屬于北京百道世紀網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所有,或北京百道世紀網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與著作權人共同擁有,嚴禁轉載。任何紙媒、網媒或社交媒體需要發布或轉載,請與版權專員聯系(service@bookdao.biz),獲得授權后,方可轉載。對于任何未經授權的轉載,我們將依法追究其侵權責任。